理性看待“倪海厦现象”,别让中医药公信力被消费
荃豆数科

2025.05.29

最近,网上关于“倪海厦”的争议再次引发大量围观。一边是无数粉丝将他奉为“中医圣人”,在短视频平台疯狂传播他的言论;另一边,是众多医学、科普界人士对其观点提出质疑,指出其在中医药与西医认知中的诸多“伪科学”表达。

作为中医药行业的从业者,我想用更理性、科学的视角,来探讨“倪海厦现象”背后隐藏的风险与问题。

 

01 倪海厦是谁?他到底说了什么?

倪海厦(“倪师”),自称“民间中医教育家”,长期活跃于海外华人圈。在倪师去世后,他的一些讲座视频在网络上爆火,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:

  • 强烈批判西医,称现代医学只是“赚钱的机器”;
  • 将中医神化、绝对化,强调“古人比今人更懂医学”,否定一切现代成果;
  • 渲染恐慌,如宣称疫苗有毒、主张糖尿病、癌症等疾病只需靠中药就能“断根”;
  • 倡导非主流生活方式,如主张“素食致病、肉食治病”等极端观点。

在短视频平台,这些言论被剪辑包装成极具传播性的“金句”,迅速吸引了数百万粉丝追随,形成了一个高度忠诚、排他的“倪氏信徒圈”。

 

02 这个“现象”为什么会火?

简单来说,他正好踩中了当今社会的三个情绪“G点”:

  • 对主流医疗的不信任:看病难、看病贵,使得一部分人对现代医学产生失望,转而寻求“另类疗法”;
  • 对中医的文化情怀:中医承载了很多国人的文化认同,很多人愿意相信“祖宗的东西不会错”;
  • 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机制:极端观点+反常识+煽情语录=爆款内容。

换句话说,这不是医学的胜利,而是“流量”的胜利。

 

03 他的问题,究竟出在哪?

必须承认,倪海厦老师有中医学识,也确实能用较通俗的方式讲解中医知识,激发了很多人对中医的兴趣。

但问题在于:

  • 制造“对立”:中医 vs 西医,古人 vs 现代人,信者 vs 叛徒,这种非黑即白的立场,已经远离科学讨论的范畴;
  • 混淆科普与行医:很多“教学视频”在实质上已构成远程诊疗和用药建议,这是对公众安全极不负责任的行为;
  • 传播大量未经验证的“治疗经验”:这些经验无法复现,也无法评估风险,却在信徒之间反复传播,极易导致误诊误治;
  • 话术与“民间神医”相似:制造恐慌 → 否定主流 → 推荐自己方法 → 粉丝传播 → 建立私域 → 引导消费。

 

04 最大的受害者是谁?

很简单——中医药本身。

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倪师等“极端中医代表”视为中医的代言人,中医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就被严重扭曲。长期来看,可能造成:

  • 理性中医声音被掩盖;
  • 公众对中医产生“神棍印象”;
  • 政策层面对中医的监管进一步趋严;
  • 中医药国际化、现代化发展路径被阻碍。

而这,恰恰是那些真正热爱、推动中医发展的从业者,最不愿看到的结果。

 

05 中医药要发展,不能靠“神化”

中医需要传播,但不是靠断章取义和流量狂欢。

科学中医的发展方向早已明确:现代循证医学、标准化质量控制、真实世界研究、数字化AI工具的融合——这些,才是构建中医药新时代公信力的根基。

我们可以热爱中医,但不能盲信任何人;我们可以借助网络传播,但不能为了流量出卖专业;我们可以继承传统,但必须勇敢面对质疑、拥抱现代科学。

 

结语

倪海厦现象,不是“中医复兴”的信号,而是中医传播被流量逻辑操控的警示。

如果我们真的关心中医药的未来,就应该从每一次“伪中医流量神话”中学会反思:中医药的公信力,靠不靠得住,不在倪海厦,也不在粉丝,而在我们每一位理性、专业、守正的中医传播者。

补充介绍:倪海厦(1954年-2012年),祖籍瑞安,生于中国台湾,后移居美国。2012年因病去世,享年59岁。倪海厦自称“汉唐中医”唯一合法传人。他以大量线上讲座、个案宣讲等方式迅速在华人圈中积聚粉丝,尤其受到海外部分“反疫苗”“反西医”群体的推崇。